• 建廟:清嘉慶20年
  • 地址:宜蘭縣宜蘭市慶和街慶和巷16號
  • 聯絡方式:(03)936-2905

慶和廟是宜蘭四大古廟之一,創建於西元1815年(清朝嘉慶20年),傳說最初是在嘉慶年間,宜蘭北門渡口有一渡船伕因病,適逢外鄉人徐法捧奉馬舍公神像坐船,船伕祈求祝禱後果然病癒,馬舍公之神蹟亦因此傳開,輔順將軍馬舍公神像和開山徐法也從此在宜蘭河邊定居下來,草創時是一間小小的草廟。清光緒11年,秀才林廷儀準備上褔州考舉人,出發前身染重病,乃向馬舍公祈求,希望身體能康復,此科能中舉,是年秋果然林廷儀考上舉人,林廷儀返鄉之後大大感恩馬舍公靈驗,於是在光緒13年首倡發起重新建廟。當時舉人李葆英親自撰寫了對聯,讚頌慶和廟。

上聯:慶雲景星 天鑒精忠呈瑞彩
下聯:和風甘雨 人邀默佑報馨香
橫聯:爽氣自西來

該對聯經鐫刻舊廟門兩側石柱上。
又正殿兩邊對聯曰:輔國平閩誇勇氣 順天服宋記忠誠

這兩組鐫刻的門聯,現已成為慶和廟的古蹟。後因年久破損,民國61年於原廟址對峙東向之地(面對慶和街)完成北朝宮殿式廟宇、廟前殿左右迴廊和後殿宗祀輔順將軍神座。民國69年仲夏完成由信眾所捐贈之廟宇琉璃瓦。完成舊廟遷建、改建後,廟中仍有10根光緒13的石柱,這時廟方便把廟柱拆下堆置於廟後,民國90年慶和廟復重修一次,廟方在廟後興建涼亭,才把廟柱搭建在涼亭供民眾觀賞、追思,但於民國103年底,有鄉親發現石柱上的文字雖然依舊清晰,但柱體已有風化現象,因而向議員陳情,要求尋求更完善的保存方式,避免就這樣任珍貴的古蹟日曬雨淋。

而慶和廟另一項歷史悠久的「二十八星宿籤詩」,至今還是一樣靈驗,為芸芸信眾指點迷津 。

民國99年慶和廟找回了失聯65年的開基元祖神像,據廟公轉述當時於廟裡做乩身的「阿葆師」到臺北發展事業,希望「輔順」將軍庇佑,沒想到從此未回來,此尊神明是中國請來開基元祖,為明朝雕刻具四百多年歷史。民國34年,信眾「阿葆師」將輔順將軍請出廟,到基隆、花蓮等地弘法,此後就未再回到慶和廟。廟公表示馬舍公神尊於民國六十幾年供奉於臺北市志心堂,阿葆師過世後於民國80年被送到協天殿,當時協天殿聽說輔順將軍是宜蘭市慶和廟的神明,十幾年來,都會送輔順將軍回慶和廟進香參拜,但不知道是開基元祖。最後是由佛光大學歷史學卓克華教授去年看到這尊神明是少見的明朝雕刻,與慶和廟開基元祖吻合,而後主委詢問協天殿,證實是「阿葆師」從慶和廟請出去的神明,終於找回失聯六十餘年的開基元祖。

民國100年初為了慶祝開基元祖回歸,馬舍公托夢指示要公開收「契子」(義子),以往信眾如果遇到小孩不好照顧,都會來拜「馬舍公」請求收為「契子」,這次馬舍公主動收15位契子,成為慶和廟的特殊風俗。

慶和廟每年中秋節的「擊鼓邀月」與「北管子弟排場」是該廟特色,緣起於清代宜蘭舉人林廷儀為掌理慶和廟的主事,當上秀才後便在廟裡設私塾教書,每年中秋晚上於廟埕舉辦「擊鼓邀月」,舉人林廷儀請人煎製番薯餅邀民眾排隊擊鼓,第一位擊中者可獲大獎「餅十塊」,其餘擊中者「餅一塊」,這個餅俗稱「舉人餅」。現今每到中秋節仍然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慶和廟組織方式為管理委員會,4年一任,委員大多與地方關系深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