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山口廟

早期驛站(傳遞官方文書或軍情之官設交通機構)設有總驛衙管理,置驛首(衙官)及養馬場所,如:同安城西驛亭(西門驛站)、灌口深青驛等,灌口深青驛附近之龍潭寨、舍人溝、山場等地,皆有淵源,早年畜馬祭祀馬明王之馬神(或祀水草神)如今皆稱為馬仁公(或稱舍人公),於是建有灌口「馬仁公」廟,現稱為山口廟。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由東輝、雙岭民間人士集資捐款,建成皇宮三殿式建築,稱為「山口廟」。供奉舍人公、太子公,當地村民進香、許願,甚是靈驗,轟動海内外。每年農曆9月6日至9日為廟會慶典。

辛亥革命時期(1911年)愛國志士莊育才、潘節文在東輝蛛蜘湖及山口廟一帶展開革命活動。1917年在攻打同安縣城時,二位不幸陣亡。北洋軍閥張毅帶兵圍剿愛國新軍部隊時,發現山口廟内藏有大量革命軍的軍火物質,遂放火將山口廟夷為平地。後來,當地村民為保持山口廟香火和紀念革命聖地,在没有資金的情況下,以原有三殿的中殿舊廟基修成簡易的小廟,保香火流傳。

文革破四舊期間,山口廟又一次遭到破壞,舍人公、太子公之神像被燒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神像才重新雕塑,恢復中殿供奉,近年重建後,位於厦門市灌口鎮東輝村、雙岭村交界的大坂山麓(徐厝后),座西北,朝東南,面對河南山,虎溪源頭左繞廟前,匯入潯江,雄偉壯麗,金碧輝煌、流金溢彩,是一座新建的大型廟宇。

DSC01722

朝旭宮

新北市板橋江子翠舍人宮之主神,乃於日據時代大正初期(亦民國初期),由當地人士歐文海先生由西亭祖廟「朝旭宮」分香而來。

「朝旭宮」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杏林區杏林鎮西亭村西亭大社三落角,奉祀舍人公,尊稱「輔順將軍」,在宮門兩側遺留建造時的石雕對聯題詩,刻有:「朝重褒封神昭府輔順旭升東海光被西亭」等字樣,因建築坐西朝東,往昔因前方面對杏林灣海域,早晨太陽上昇時可見旭日東昇之光,由此而得名。惟前庭下面原有之杏林灣海城,自人民政府於40餘年前興築集杏海堤後,大片海域已變成陸地。

朝旭宮舍人公的香火乃分自灌口「山口廟」,每年之祀祭當日早晨,轎抬舍人公鎮殿金身前往山口廟請火,返抵西亭村後,巡迴村內前厝、三落、湖內、上店、庵后、郭厝及官任等八庄落定點接受居民的祭拜,由於上店社全部居民姓黃,官任社亦有約三成居民姓黃,因此兩社不參與宮務與祭祀事宜的管理,由剩餘六庄落,每6年輪值著角管理之。由於自西亭至山口廟之距離很近,如行走舊路僅約九公里,朝旭宮與山口廟的管理委員經常彼此有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