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安 宮 沿 革

本宮主祀「輔順將軍    舍人公祖」馬仁,據《陳元光開漳史篇》載,為河南光州人氏,民間尊稱「舍人公」、「輔順公」、「馬舍王公」、「馬舍公」」等。

唐總章二年(西元669年), 馬仁追隨歸德將軍陳政入閩平亂,陳政積勞成疾卒於任上,後追隨其子開漳聖王陳元光 ,與輔勝將軍李伯瑤、輔義將軍倪聖分及輔顯將軍沈毅並列為旗下四大將軍。

馬仁協助開漳聖王闢地置屯, 將中原文化移植于閩南平原,深受人民的崇敬和讚揚。據《漳州府志》的記載,馬仁文武雙全、智勇兼備、善於治兵,協助開漳聖王籌劃軍務,屢戰屢勝,軍功顯赫。並精研醫術,在疫病流行時,普濟衆生,平息時疫 。

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開漳聖王與馬仁率輕騎赴岳山平寇, 爲護主突圍血戰陣前, 最後頭顱落地身軀仍屹立於馬背續以橫刀禦敵,威烈如神 。於南宋紹興年間,宋高宗昭賜敇封馬仁為輔順將軍 。

本宮供奉的輔順將軍神尊有老祖、二祖及三祖等三尊;老祖金身及方形錫爐香火於清朝乾隆年間分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西亭鄉祖廟「朝旭宮」;二祖及三祖金身分別於民國二十年代及七十年先後由加蚋仔及成仔寮角信徒奉獻 。

清朝嘉慶年間,居住臺北州南院的陳氏西亭分族由九位族長籌設宗親會,奉祀輔順將軍以延續祖籍信仰及凝聚親同;宗親會由臺北州加蚋仔、新莊、大稻埕、洲仔尾、觀音坑及灰磘等六角頭的西亭宗親所組成,並於日據時期以每角推舉兩名代表登記「舍人公會」。爾後因宗親遍佈繁盛,再由大稻埕及觀音坑角分出三角埔及成仔寮角,共計為八角頭。輔順將軍由各角逐年輪值奉祀。

日據明治時期舍人公會發願興廟,購置五股更寮地區土地以為建廟之用,民國六十年代由時任五股鄉長陳光明倡議重組「舍人公管理委員會」,共推陳朝傳為主任委員帶領宗親致力興廟大願,未料民國六十九年建廟土地因開鑿二重疏洪道遭強制徵收致使興廟大業延宕。

民國一〇〇年主任委員陳文良承其父陳明輝遺願,召集原委員及其後嗣進行改組,率領副主任委員陳金全、陳柏廷及全體委員齊心繼承興廟重任。後逢虔誠信徒大德陸續奉獻土地及建廟經費,促使興廟大願得以啟動。

本宮採傳統閩南式廟宇風格設計建造,經新莊成明堂林辰輔、林煜任考究風水堪輿地理,座落觀音山登山口處,庇佑信徒及往來旅人平安,經輔順將軍指示,側殿祀奉觀世音菩薩、福德正神,賜名為「山安宮」。

民國一百零五(丙申)年 誌